正信咨询

;

2022-08-08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战略,支撑和引领我省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面向 2035 年的科技创新形势与需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未来十五年我省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复

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学研究由微观到宇观各尺度上纵深演进,学科横向交叉融合日益紧密,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信息通信技术全面扩散,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快速融合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正大规模改造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突飞猛进,推动人类潜能超越生物限制,向更加智能化和泛在化方向发展。新材料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绿色和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新需求将推进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加速演变,全球科技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新已经确立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强省战略目标,抓重点、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2020 年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 5 位,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 3 位,一批标志性成果加速涌现,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和领军型科技企业加速成长,数字经济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力,“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支撑引领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但是,我省还存在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偏少、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强、高端创新人才紧缺等诸多短板,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足,亟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贡献浙江力量、浙江智慧。

二、科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以科技创新全面支撑我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方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大幅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为关键,以打造三大科创高地和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核心,以全方位高水平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高效能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打造“中国创新之窗”,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有力支撑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原造峰。坚持“夯基础、筑高峰”并举,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发展制高点。坚持人才为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强省战略,高效集聚创新人才,着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大力推进人才驱动创新发展。坚持系统推进。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全方位现代化创新治理体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战略引导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和各类资源,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坚持全球视野。实施更为主动、更高层次的国际化战略,建立面向全球、全方位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国际化,主动布局与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贡献更多浙江智慧和力量。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科创高地,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占领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制高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基本形成,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大幅提升,“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更加优化,涵养全球创新人才的蓄水池加快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凸显,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 2030 年,“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科创高地全球影响力日益彰显,创新策源地建设初现成效,领军型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高度集聚,特色创新生态系统高效运转,全省域协同创新的格局初步形成,浙江省成为长三角创新发展新一极。到 2035 年,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基本实现科技现代化,成为“中国创新之窗”、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及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为基本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主要标志如下:

——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领域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领军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推动浙江成为三大科创高地领域世界级科技创新高地。

——全球创新人才蓄水池基本建成。在三大科创高地领域集聚一大批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人才高峰,成为最具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人才流入地之一。

——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建立健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全面构建,数字技术引领的创新模式蓬勃发展,面向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全面形成,科技成果与资本实现有效对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创新体制机制率先形成。

——全域创新体系全面形成。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廊道成为一流创新策源地,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实现全覆盖,科创走廊、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区域创新的系统效应和整体效能显著提高,浙江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智慧化社会率先建成。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未来社区、智慧乡村等基本建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新技术广泛应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表 1 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image.png

注:*为预计数


三、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和推进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为目标,以高水平实验室、高校院所、企业创新联合体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为依托,打造支撑浙江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承担国家使命的战略科技力量。

(一)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 

按照国际顶尖标准,实施国家实验室争创攻坚、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等行动,加快建设新型实验室体系。培育国家实验室。推动之江实验室围绕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等研究方向,打造智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核心高地。支持西湖实验室同北京生命科学国家实验室开展联合共建,开展基础医学与转化应用研究。支持良渚实验室研发未来药物和医学技术。支持湖畔实验室面向世界数据科学与应用领域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优势力量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

提升实验室创新质量。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在区块链、生物医学、先进制造、物理科学、脑机融合交叉等领域前瞻性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浙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农业、海洋、能源等领域布局的省实验室成效显著,浙江省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政府所有、实体化运行的新型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跨学科、多领域、多主体、开放协同的新型运营机制,集聚全球高水平科研人才,探索适应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科研组织模式,探索组建以学科为核心的创新载体集群,开展重大科学问题联合研究。争取在未来十五年,成功建设2-3 家可供全国推广复制的新型实验室。

(二)推进高水平高校院所建设 

大力推进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持浙江大学加快顶尖学科群建设,积极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或大科学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创新基地。支持西湖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创建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省内其它高校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加强同世界一流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吸引世界顶尖高校来浙开展合作,引入先进办学理念、方法和管理模式。鼓励有实力的高校布局建设海外教学实习基地和高层次人才科研合作基地。

积极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引导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世界 500 强企业、央属大型科研机构等来浙组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省农科院、省水科院、省医科院等建设一流科研院所。围绕新材料、新装备、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科学领域,组建多学科交叉前沿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诊疗新技术和新产品。

(三)打造企业创新联合体 

围绕浙江重大战略需求,支持企业牵头,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组建一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升级的高能级企业创新联合体,形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企业主导型战略科技力量,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探索产学研用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头部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基础上,组建更加紧密协作的创新联合体,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推动企业创新联合体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影响产业安全、参与全球竞争的技术领域,结合浙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撑重大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创新。

(四)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加快推进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大型实验装置、多维智能感知科学装置、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源大装置、超高灵敏量子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风洞等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项目建设。推动重大基础研究装置CEPC-SPPC 项目落地,争取“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大型实验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积极谋划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装置、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系统、重离子肿瘤精准治疗装置、城市大脑、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装置、空天地海感知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前瞻布局。依托新基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战略、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战略,积极谋划布局超算中心、无人系统设施等。


四、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

坚持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加强前瞻布局和主动谋划,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双尖双领”计划,强化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任务布局,围绕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聚焦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基因编辑、磁性新材料、碳达峰碳中和、农业新品种选育等重点领域,探索部省联动实施一批国家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在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一)加强前沿基础研究 

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数学基础理论各分支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推动数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推动计算、统计、数据科学、运筹控制等应用数学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加强生命科学与化学基础研究。强化在生物计算、脑认知与脑机交互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作物品质形成和抗病毒研究等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开展高端与专用化学品的绿色合成和精准分离、新型高效催化剂设计与分子活化机制、新型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工业酶理性设计与创制、碳中和目标引导的过程强化机制,以及高端精细化学品安全性评估等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

加强物理学理论与实验研究。加强物理与化学、材料和生物等领域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开展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基础物理和物态调控、计算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学等应用物理研究,探索原创性物理实验技术方法。建设国际一流的材料生长与宏微

QQ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一对一为您答疑解惑

qrcode

快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